襄阳市一中 语文组 张宇辉
面对国破家亡,杜甫吟诵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面对新冠疫情,国人呐喊“君视洪涛如细浪,我待狂飙若等闲”;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灾难面前,诗歌是典雅的共情,是对灾难本身的藐视,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人生的豁达。典雅的诗歌总能如青铜重器、千年楚乐、雅韵和鸣,给我们带来慰藉和希望。为此,我们开展了“诗词润心,以抗疫情”的原创诗歌征集活动。
一 疫情当前,我之责任
鲁迅先生曾说:“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面对铺天盖地的报道,面得正如火如荼开展的网上教学,如何去引导孩子们关注社会、思考生命,是每个教育人迫不及待的责任。
有人说,社会是最好的课堂,疫情是一块“试金石”:从钟南山身上我们知道了以身许国,从某些人的行为中我们知晓了精致利己;从六院士眼中我们看到了力挽狂澜,从众多网络谣言中我们见识了推波助澜;从白衣战士的背影我们懂得了舍生取义,从天价口罩上我们见到了见利忘义;从青年志愿者的脚步我们仰望逆向而行,从窗户的呼喊中我们看见了尸位素餐。
而我们说,面对疫情,很多人正在进行一场关于灵魂、关于人性、关于价值的消费活动。我们在疫情面前开始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收到襄阳日报《关于面向全市征集抗击疫情原创艺术作品活动的通知》,我们自然利用襄阳一中已开展的“墨卷至恒 崇德鸿文”“牵手诗书 文润气华”两届读书节活动的积淀,特别是上学期开展的“青春梦 家国情”主题诗歌吟诵会,设计了将诗歌创作与抗击疫情结合起来的“疫情无情人有情”主题诗歌网上征集评比活动,以此来引导学生用文学的力量去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对英雄的仰慕、对责任的担当。
二 责任当前,周密布置
有序开展的前提是计划的得当。于是我们迅速拟定诗歌创作的题目:
请以“疫情无情人有情”为主题,以“反映奋战在襄阳市疫情防控一线的白衣天使、防控工作人员及全社会的正能量感人事迹,引导市民群众,万众一心,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役”为主要内容,创作一首诗或一首词,诗词字数控制在100字以内,新旧体诗均可。
要求:作品须为未公开发表和出版的原创作品,不得抄袭、剽窃。
由语文备课组长郭方老师和黎婷婷老师在高一、高二班级QQ群布置,用语文晚模块的时间,让学生以作业的
形式呈现,既不占用学生额外的时间,也让学生有充分的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疫情,感悟英雄。我校学生积极响应,热情创作,以下是学生上传qq群相册部分诗歌:
我们迅速网上阅卷,给予评级、评点,并每班挑选了最优的2篇参与年级评选。年级利用网上集体备课时间,每个老师共同参与评选,最终评定一、二、三等奖。
高一一等奖作品截图如下:
(指导教师:刘建功)
(指导教师:张宇辉)
(指导教师:张宇辉)
(指导教师:张宇辉)
(指导教师:陈坤)
(指导教师:王芳)
(指导教师:王芳)
(指导教师:田娥)
高二年级一等奖作品截图如下:
(指导教师:查德智)
(指导教师:黎婷婷)
(指导教师:邹小宇) (指导教师:郭皓婷) (指导教师:朱艳玲) (指导教师:罗玉瑶) (指导教师:姜彬) 三 真诚交流,合作出彩 在修改中提升。对于评定为一二等奖的作品,语文老师指导同学们反复修改,从结构到句式,从内容到用词,从情感到押韵,让孩子们在修改中明白语言表达和情感凸显的关系,让孩子们在反复吟咏中体悟诗歌的韵律和魅力。于此,网络再次凸显出交流的便捷与平等,再次凸显出交流中师生的真诚与和谐。之后,让学生写出此次创作的体会,从学生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面对灾难,孩子们的担当和骨子里英雄情结的迸发,以及对诗歌的热爱,也欣慰地看到我们播下的诗歌种子正在开花、结果。同时,也看到孩子们价值观、人生观的变化。 以下为网上交流修改的文字和孩子们的若干感悟: 改后: 疫情无情人有情 作者:高一(18)徐梦如 指导教师:张宇辉 我听见/深夜里青丝断声/我看见/白衣女子褪去一身华裳/斩断三千青丝/同死神对抗/只留下请战书上的医者轩昂/他说/不计报酬,不论生死 你看见了吗?/所有的阴霾之下/都匿蔽着柳暗花明曦光初现的希望 学生感悟: (1)致逆行者――战斗在疫情第一线的医护人员真挚的感激与崇高的敬意,为他们的无言坚守,为他们的奋不顾身,献上最美好的颂歌,“有你们在,便风雨无惧。”病毒来袭正值春节,那原本应该是全国人民欢庆的日子,可是因为病毒,这个节日笼罩了一层阴影,从有人因病去世的那一刻起,防疫战争就打响了,它悄无声息地摧残着人们的生命,恐慌不安中,有人却选择了逆行。他们中有的已经倒下,有的仍旧坚守,克服一个个困难,燃烧着生命的火焰,拯救他人,奉献自己,这些白衣战士,值得我们敬仰!(高一23班 周宝钰) (2)“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是基辛格的一句名言,放往昔,读来只觉感慨,脑海中想起的只是那历史伟人。在今朝,我又偶然看到这句话,恍然间又有了更新的理解,心中不再是平静流淌的历史长河,像是被抛石激起涟漪,平静不再,波澜顿生,新闻报纸间涌现的种种事迹,也不再是黑白文字,早已化作鲜活字眼在我心中喷薄开来,于是我化笔为刃,刻下我心中的词句,以表敬意。“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中发一点光,不必再等待火炬。”于我而言,这些文字便是我的光,以我之光来歌颂钟南山院士以及那些千万奔赴第一线、深弯腰身奋斗在幕后的中华儿女们,也算是我在疫情中所能做的贡献吧。(高一18班 徐梦茹) (3)这次活动让我一个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了解到了国家的强大,人民力量的强大,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通过这个活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最先感受到了我们国家的强大,能用很快的速度完成火神雷神山,耄耋老人奔赴武汉去抗击疫情,还有只要国家一声令下就街上见不到一个人了,这是其他国家做不到的。其次是我感受到了全中国人民的努力,从大的来说,医院建筑工地上工人们的夜以继日,运送货物的快递员,在火车站门后值班的志愿者和武警,前往医院“无论生死,不求回报”的医生护士和一些专业人士,小的来说,大批社区志愿者和党员的值班,在货物到达以后为居民一箱一箱送货上门,我父母前段做志愿者的时间就是每天物资到了以后顶着严冬暴雪给住户搬运物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无限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相关。我们的战疫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高一18班 呂胤臻) 在合作中出彩。之后又将评选出的一等奖诗歌交给音乐老师王莉老师,王莉老师把其中的两篇谱成曲,并将他们吟诵出来,唱出来,一切都是网上制作、网上交流,出来的作品给了孩子们莫大的震撼,让他们的创作激情在灾难面前迸发,于所有孩子都是一次生命的感悟,灵魂的洗礼! 作品截图如下: 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而我们的这一系列活动,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量,唤醒他们的家国情怀、英雄意识。 面对疫情,教学从课堂来到网络,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是充满人文关怀和集体智慧的教学活动就会魅力无穷。抓住教育的契机,利用网络平台,激发诗歌创作的激情,让美好的人的教育之水在这些活动中流淌,让责任之花开在孩子们的心间!
我听见/日暮的火车长鸣/我看见/耄耋老人拭去眼角风霜/藏起两鬓霜白/毅然奔赴战场/一如十七年前一样/他是/大国重器,国士无双
我听见/黄昏的嘈杂人声/我看见/巡查乘警立于人群洪流/奔于往来车厢/送往众人归乡/106个小时、86个车站、92个必巡点/他说/断不敢忘,断不敢忘
你听见了吗?/梦里的四月/渔梁洲鹿门寺桃花萌蘖的声响
我说,/来年,我们一起去诸葛故里赏紫薇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