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一中:逼出来的课改
2015年03月10日  襄阳日报
    记者 彭艺唯 通讯员 陈坤

  

    襄阳一中课堂教学改革是逼上梁山。

  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这所百年老校所承载的社会期望与高考成绩明显不符,这显然不是家长、老师愿意看到的。

  为扭转这一局面,上学期,学校在高一、高二年级推行课堂教学改革。老师抛弃“满堂灌”,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这项改革同时把学校推向风口浪尖,“高中只有3年时间,学生们折腾不起。”一些家长直接找到学校领导,表达质疑与不满。

  如今一个学期过去,这种新课堂与传统课堂有何区别,学生、老师有哪些变化?3月4日,记者在襄阳一中进行了采访。

  学生:课堂讨论多了,自学能力强了

  3月4日上午11时05分,襄阳一中高一(1)班。伴着一曲《枉凝眉》,罗柳老师开始了这节语文课。

  导学提纲已提前发到学生手中,罗老师要求学生阅读导学提纲中的知识链接,找出《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描写贾宝玉的关键词句,并独立完成自测题。这一环节,罗老师留给学生的时间是13分钟。

  上早自习的时候,学生们已对这篇课文进行了预习。有的学生扎扎实实完成了预习,他们提起笔直接进行自测练习,有的学生还在翻书。

  到了规定时间,罗老师提醒同学进入小组讨论环节。前排的学生纷纷转过身,有的干脆站了起来,围在一起讨论。遇到拿不准的地方,大家七嘴八舌展开讨论。学生上台展示答案之后,老师再做点评。“学生自测用黑色笔作答,小组讨论产生的修改答案用蓝色笔批注,最后按照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用红色笔批注。”课后,老师要检查每一位学生的导学提纲,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们说,新的课堂模式,重在落实。一节课近一半的时间,用在看书、独立完成自测题上。和以前相比,课堂讨论多了,自学能力强了,上课走神、睡觉的现象少了。

  学生曾梦思告诉记者,刚开始改革时她也感觉到了各种不适应,慢慢得觉得自己学习的知识更多也更牢固,“以前老师讲的内容总是会忘记,现在自己学印象很深刻。”她说,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提高了20多分。

  老师:从“满堂灌”到精讲多练

  经过一个学期实践,老师们普遍感到,课改以后,肩上的胆子更重了。

  48岁的罗兴蓉是学校历史教研组长,她说:“以前备课是备教学方式和课堂设置,现在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分析教学。”高二政治老师王亚娣也明显感到这种转变,“以前两天能备一个星期的课,现在两天的时间不一定能备好一节课。因为讲得时间更少,老师要把一节课的精华提炼出来,还要设置各种习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学校对导学提纲的设计,更是有一套严格的标准。老师先在组内讨论,由执笔老师完成导学提纲初稿,然后再进行讨论形成二稿。其他年级审阅后形成三稿,最后再交给学校定稿。

  罗柳说,以前学生自觉性较差,有的学生上课不做笔记,有的在课堂上睡觉。老师只能翻来覆去地讲,一遍不会讲十遍,十遍不会讲百遍。如今老师每天都要检查学生的学习痕迹,基本上不会出现不做笔记、上课睡觉的情况。

  家长:从质疑到理解

  该校校长李后兵坦言,课改之初他承担了巨大的压力。有的家长说一中老师不上课了。有的家长直截了当地说,如果继续推行课改,就让孩子转学。

  高一年级家长陶荣辉,曾经反对学校课改。“当时很着急,别的学校老师在争分夺秒地讲课,一中老师怎么把讲课时间压缩了。孩子能跟得上吗?”

  为了打消家长的顾虑,学校推出开放式课堂,家长可以随时听任何老师的课。陶荣辉特意到学校听了几节课,“听完后,整个人才又放松些。我发现孩子比以前积极了,以前上课坐在那儿一声不吭,也不知道她听懂了没有,现在至少能积极讨论,这证明课堂上她在认真思考。”“从考试成绩看,效果还比较显著。”校长李后兵说,上学期的全市期末统考,该校高一、高二年级过重点线人数较历史同期水平都有大幅提高。

  李后兵说,伴随着高考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学校有信心让更多的孩子考上理想中的大学。

(报道原文网址:http://xfrb.hj.cn/Read.asp?NewsID=1063316